报告题目:
俯冲带深部硫循环:来自天然样品的制约
主要内容:
厘清俯冲带硫循环对理解弧岩浆氧逸度状态、成矿物质聚集、以及气候变化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直接记录了俯冲板片变质及脱水过程中硫的地球化学行为,是研究俯冲带硫循环的天然窗口。通过对西南天山榴辉岩/蓝片岩及高压脉体的深入研究,揭示出俯冲带流体中硫的含量、种型、同位素等重要信息;提出板片~90 km深度存在短暂高效的脱硫窗口,中fS2流体有利于硫的大规模迁移;计算出俯冲板片的弧下脱硫通量和脱硫效率(仅6.3%)。研究厘清了俯冲带中硫的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俯冲板片释放负δ34S值的流体,提出俯冲带的硫不是岛弧的氧化剂,对阐明俯冲带-岛弧硫循环效率、理解岛弧高氧逸度和正δ34S来源、建立地球长期的硫演化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简介:
李继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2007年获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2010和2014年分别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或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洋壳俯冲带的高压变质作用与流体作用研究,主要成果包括:(1)通过碳酸盐矿物环带追溯俯冲带变质演化历史,揭示了俯冲带碳酸盐矿物变质演化序列;(2)通过榴辉岩多期变质作用揭示了俯冲隧道内多期俯冲-折返循环与隧道环流;(3)揭示了俯冲带中硫的地球化学行为,从板片角度全面定量地解析了俯冲带硫循环。在NC、GCA、JP、CMP、Geology等国际主流地学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被引1300余次。获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面上项目等资助,任国际SCI期刊《Terra Nova》副主编。